close
2007-02-25 10:19:48 楼主 |
前言:2月14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的《中国经济季度报告》指出,造成中国消费长期低迷的症结不是民众热衷储蓄“不愿花钱”,而是工资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世界银行的这个论断,揭穿内需不足是储蓄过高的谎言…… 印度PK中国:符合劳工利益的经济增长 (来源:http://sanbaimen.blog.hexun.com/default.html) 一 外部失衡,内需不足,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顽疾”。在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拉动经济的“马车”中,中国消费水平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造成经济发展失衡。根据十年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消费占GDP比重一路下降。从2000年开始,下降速率加快。统计数据表明,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相应地带来人民群众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 对于中国的内需不足,消费不振,中国官方和学术界流行观点是“储蓄过高”,将不均衡经济发展归咎于中国人热爱储蓄。2月14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的《中国经济季度报告》指出,造成中国消费长期低迷的症结不是民众热衷储蓄“不愿花钱”,而是工资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就在世界银行发布最新报告的前一天,我在和讯博客发表《苏东和中印转型的另类观察之三:放下屠刀,让“中国工人”分享“中国制造”的劳动成果》一文,指出:“由中国廉价劳动力创造的‘中国制造’产品所创造的利润,在中国只能由少数人享用。劳动者有限的收入无法消费‘中国制造’的产品,从而造成内需不足,只能以‘出口’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这才是中国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我的文章和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不约而同地把“提高工资和家庭收入,进而提高消费在GEP中份额”,作为增加就业、扩展内需和平衡贸易,实现均衡增长的手段。而我提出的具体措施,就是:“要提高并保护中国工人的小时工资,措施是提高中国工人(主体仍是农民工)的最低保障工资,限定加班工作时间,保证更多人就业,让中国工人分享中国制造的劳动成果”。 将我的文章和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放在一起,不是为了昭显我的文章比世界银行的报告先一天发表,有什么先见之明。世界银行的报告,是建立在分析数据和现行有效分析工具之上,我的文章,可能是基于个人的感受而发,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一点让我纳闷的是,我正在写的《苏东和中印转型的另类观察系列》,是否应把“另类”两字去掉,我不明自的是,到底是我“另类”,还是中国的主流媒体和主流经济学家们“另类”。 马克思理论认为,人类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生活和文化的需要。;自由主义将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设定为提升个人消费。两者殊途同归。消费占GDP份额的下降,证明经济增长是无效的经济增长。没有带动消费增长的出口增长,纯属为他人作嫁衣裳;没有带动消费增长的投资增长,纯属浪费资源。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政府的功能之一,就是确保社会收入公平分配,否则就是制度经济学中的“政府失效”。自2000年开始的工资、消费占GDP比重加速下降,使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果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充满疑虑。 以这样的视角观察印度,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后进的印度轻视中国的发展模式,为什么财经界对印度的可持续发展更充满期待。 今年,国际人力资源组织在全球45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印度人的工资增长将是最高的,预计年工资增长为12%,考虑到通货膨胀,他们实际的工资增长是7%。”而全亚洲范围的工资实际增长今年预计为3.6%,几乎只有印度的一半。 过去的七年,与中国相反,印度的工资已经连续多年以高于GDP的速度增长。上海证券报2月13日在一篇题为《中国工资落后印度 可能影响两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文章中说:“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一项调查显示,从1999年至今,印度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为11.5%。其中,2004年印度人的平均工资水平上涨了11.6%,是亚太地区最快的国家。而同期印度的GDP增长速度都在9%以下,只是到了2005年,其GDP增速才达到9%。而中国的工资增长速度却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中国GDP连续20多年基本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而工资在GDP中的比例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80年时为17.1%,1998年时为11.7%,到2003年的时候下降到12%。最近几年,始终在12%处徘徊,没有达到13%”。 中国人均GDP是印度的一倍,但除公营事业、垄断行业、高级经理外,工资比印度低。在制造领域,中国劳动力的价格比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根据《中德合作:云南省城市贫困研究报告》透露,云南省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于2004年对昆明、个旧、保山三个市的农民工家庭进行调查,绝大多数从事建筑、制造、服务业的进城农民工,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时间十小时以上;91.2%的男性农民工和97.6%的女性农民工每月平均收入在800元以下。 以全国平均算评估,在制造、建筑和服务业,以小时计算工资,中国劳工的小时工资只有印度劳工小时工资的60%至80%。 由于印度在工资方面比中国高,他们开始到中国吸纳人才。据2005年10月27日的《广州日报》报道,目前中国软件人才的平均工资水平只相当于印度同类人员的40%,中国人力成本的低廉使得印度来华“挖角”成为必然。印度软件巨头、第二大软件出口商Infosys科技公司就计划在中国招聘6000名程序员,以满足该公司科技服务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劳工工资增长,一方面既可以刺激内需,使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而持久的力量,从而避免内需不畅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开分配,缓解日益严重的贫富悬殊差异和因此累积的社会矛盾。 然而,正如很多网友在评论《放下屠刀,让“中国工人”分享“中国制造”的劳动成果》一帖中说:“这些道理说了也白说,赞同的人没权力来改变,有权力改变的又不会看这种文章”。没有政治权力的中国劳工,能够像印度劳工一样,分享“符合劳工利益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以内需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吗? 二 过去,印度走苏联式的计划经济道路,1991年,苏联崩溃,样板没了,印度走自己的“人性化的经济发展道路”。2003年,被称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的辛格为总理,组织新政府,提出了照顾弱势群体,“以人为本”,制订了提高农民、手工艺者、工人权利的《共同最低纲领》,调低经济增长率,强调在确保社会公平的前提下维持经济增长。将经济利益的公平分配置于经济增长速度之上的“人性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并没有阻碍印度经济的增长速度,几年来,印度实现了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的可持续均衡增长。这就是人们看好印度经济发展后劲的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以不断降低工资和消费在GDP中的份额,以出口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当前的增长,是以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 图1:消费和工资占GDP的比重加速下滑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绘制 “以人为本”,中国政府不是没有宣传提倡,但多年来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够实现。中国没有一个合理的政治框架,供不同的社会集团就社会利益进行有效的协商,强势的政治精英、企业精英、知识精英对弱势的劳工、农民阶层的掠夺就成为唯一的必然。许愿要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许愿解决普通老百姓的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许愿归许愿,但是具体的措施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三 提高中国劳工工资优于人民币升值。过去,一提出增加中国劳工工资,提高和保护法定最低工时工资,不论是官员、企业家,还是政府政策的维护者;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主流经济学家,都以提高工资影响出口商品竞争力搪塞。 今时今日,由于外贸失衡,国家外汇储备过多已成为负担,导致了流动性泛滥。以人民币升值降低出口商品竞争力,已是一种政策选择,过去一年都在执行。增加中国劳工工资,提高和保护法定最低工时工资,与人民币升值一样,是平衡外贸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劳工工资增长,还能够拉动内需,现实经济均衡增长,是一个优于人民币升值的方案。 为什么时至今日,中国的政治精英、企业精英、知识精英宁可坚持人民币升值一条路,想的不想、提也不提增加中国劳工工资这个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难点,实现均衡增长的最佳方案呢? 个的的奥妙,就是人民币升值,能使中国的政治精英、企业精英、知识精英此前积累的资产跟随人民币增值,使其个人财富暴增。而增加中国劳工工资,提高和保护法定最低工时工资,则意味着要让中国劳工分享中国制造的成果。 是选择因掠夺而崩溃,还是选择因分享而可持续。中国社会经济,又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一个方案是让人民币不断升值,一个方案是增加劳工工资,提高和保护法定最低工时工资。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