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興立 :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系高級講師
荷蘭拉斯姆斯大學 ( Erasmus University ) 最近發表一份報告,香港人的「快樂指數」平均有6.02分,在被調查的地區中,大概是中游的位置。香港最近經濟持續復蘇,不少市民都累積了可觀的財富,為甚麼香港人的快樂程度,反而比不上大部分的歐洲先進國家呢?原來香港的情況比較特殊,略為偏低的「快樂指數」,不單止反映個人的態度,更顯示出香港社會和各大大小小企業的結構性問題,政府及企業管理人必須要小心分析和處理,以免後患無窮。 這份調查報告,根據快樂程度對95個國家及地區進行了排名。最多快樂人的地方是瑞士與丹麥,平均的快樂指數為8.1 ( 滿分為10 ),隨後的是冰島 ( 7.8 )、芬蘭 ( 7.7 )、澳洲 ( 7.7 ) 及瑞典 ( 7.7 ) 等。至於最多不快樂人的地方,則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莫爾達瓦 ( 3.5 )。社會兩極化 究竟香港有甚麼結構性的問題呢?經過了多年的經濟蓬勃發展,香港社會出現了兩極化的情況:高收入人士的薪酬愈升愈高;低收入人士的收入則不單止有停滯現象,有時更有下降的威脅。在不知不覺中,香港已經演變成為了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所提出的「M型社會」,意思是指社會發展令中產階級逐漸消失,香港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的階層。這種「貧富懸殊」的趨勢,自然引起很多基層「打工仔」的不滿。 儘管大多數人都覺得收入有所改善,但由於低收入人士不能全面分享受經濟復蘇成果,自然覺得社會不公平,導致他們的快樂指數大幅度下跌。這心理現象可用「公平理論」( Equity Theory ) 來解釋。此套由美國學者亞當斯教授 ( Professor Adams ) 所提出的理論認為:每一個人對公平都有個人的標準,並且愛用這套準則,把自己與別人作形形式式的比較。若覺得自己比別人佔了更大便宜,心裡便會沾沾自喜;反之若知道別人比自己更有「著數」,便心有不甘。 若純粹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個別人士的薪酬收入只是客觀地反映了市場的現實。假若市場出現「貧富懸殊」的現象,只是配合大趨勢而已,又有甚麼不妥之處呢?可惜絕大部分受薪階級都不會用市場的角度來看,反而抱有「人有我有」的想法,心中不滿的情緒自然不言而喻。同工不同酬 社會出現貧富不均的問題,企業又如何自處呢?其實企業與社會一樣,亦容易湧現不公平的問題。企業口口聲聲要求與市場同一步伐,本來是正常不過的政策,可惜少數企業往往以不近人情的手法執行薪酬制度,受待薄的員工自然不憤。部分工商和公營機構更大量招聘「合約工」和「外判工」。企業主管利用他們受僱條件的弱點,刻意壓低薪酬,令這類僱員有如「肉隨鉆板上」,任由企業宰割。 根據「公平理論」的看法,同一崗位,必須有統一的薪酬機制,否則會令同工但薪酬較低的員工心有不憤。當企業同時出現有「長工」、「合約工」和「外判工」的時候,便容易出現「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由此可見,若要招聘「合約工」和「外判工」,最好避免與現有長工做同樣的工作,以防止出現「同工不同酬」的惡劣情況,犯了公平薪酬政策的大忌。企業管理層必須正視這危機,避免僱傭關係變得愈來愈惡劣,甚至造成全面衝突。企業存在著不公平的薪酬制度,試問受影響的員工怎會快樂,又怎會願意為企業賣命呢? 在一所企業內,員工收入不公平,會導致他們極度不滿。至於在香港的整體社會中,假若低收入人士的生活無法改善,自然不能全面分享受經濟復蘇的成果,草根階層市民會覺得社會愈來愈不公平,導致他們的快樂指數大幅度下跌。香港的「M型社會」趨勢,肯定將會引發愈來愈多的不安和動盪,這是政府必須要正視的危機。
iyum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