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欲改善貧富懸殊 須改革人口政策 (明報) 06月 19日 星期二 05:05AM 【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    昨日公布《香港的住戶收入分佈》,顯示過去10年的堅尼系數上升,反映貧富懸殊惡化,家庭收入個人收入的差距都擴大了。要改變這一趨勢,需要多種政策(例如教育政策、社會福利政策和稅務、產業政策)互相配合,當中又以一個既重量又重質的人口政策,最為迫切和重要。

根據統計處的公布,2006年香港住戶平均每月收入中位數是17,250元,較1996年減少250元。收入差距更顯著擴大,每月收入4000元以下的家庭,由1996年佔總數6.7%,增至2006年的9.2%;每月收入4萬元或以上的家庭,則由15%增至17%。數字愈大貧富懸殊愈厲害的堅尼系數,亦由1996年的0.51上升至2006年的0.53。

在職人士之中,每月收入少過4000元的低收入者,較1996年增加9.9%,佔在職人士總數11.7%,是10年新高。月入1.5萬元以上的,較1996年增加25.8%,達到105萬人左右,佔在職人士總數31.5%。職場上的貧富懸殊情,在過去10年同樣出現惡化。

面對這樣的數據,統計處長馮興宏解釋,低收入家庭增加,主要是長者佔人口比例增加;而高收入家庭上升,則主要是因為教育改善雙職家庭增加。這樣的解釋有一些道理,但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是,香港的貧富懸殊持續惡化,與人口政策有很大關係。

《金融時報》6月15日報道,特首曾蔭權的長期願景是將香港人口從目前的700萬增加到1000萬,以使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在實力上與紐約    倫敦    看齊。但是,曾蔭權並沒有明確談到,香港如何吸引能夠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增值的人才。

香港面對的尷尬困境是,由於本地出生率低,人口增加主要來自大陸移民,其中又以每日150個名額的家庭團聚者最多。過去10年,香港女性工作人口的增加,主要來自這些家庭團聚人口,她們大多屬於低學歷、低技術人士,對香港經濟轉型,發展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助益不大,來香港後往往只能成為低收入工作人口的補充大軍,令到香港低收入與高收入者之間的差距愈擴愈大,貧富懸殊鴻溝亦愈擴愈大

如果這種重量不重質的人口增長政策不作出根本改變,一年超過5萬名來自大陸的家庭團聚人口,和數量僅以千計的輸入專才相比,二者明顯失衡,曾蔭權所提出的靠人口增加到1000萬而增強香港金融中心實力的思路,恐怕難以實現。

教育是提升市民收入的重要一環,但是,香港的教育政策應該怎樣改革,才能培育到適合社會發展,尤其是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所需要的人才?如今每年製造2萬個零分中五會考生的教育制度,如果不徹底改革,則香港的教育制度,非但不能縮小貧富懸殊的鴻溝,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令貧富愈趨懸殊。..

----------------------------------------------------------------------------------------------------------------------------------------

縮窄貧富差距 對症下藥扶貧 (星島) 06月 19日 星期二 06:30AM

(綜合報道)

政府昨日公布的最新堅尼系數統計,顯示本港社會十年來貧富差距拉闊。社會上要求平均分配財富的聲音,會愈來愈響,形成要政府大派福利的壓力。政府應該研究這現象的成因,進行對症下藥的扶貧措施,例如改善獨居長者的生活。

  作為國際公認的量度貧富差距指標,堅尼系數值得大家重視,但也要認清系數的統計局限,精細分析問題所在,提出改善之策。

  回歸十年,恒生指數和堅尼系數同創新高,從兩個數字得出的粗簡結論是財富分配不均勻尤其是住戶入息中位數比十年前微跌,眼看社會上還有不少老人家拾紙皮變賣餬口,大家容易得出「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印象。

  堅尼系數有其局限

  堅尼系數的一個局限,就是只顯示高低收入之間的差距情況,即使社會上下都富起來,基層民生有改善,只要低收入者富起來的速度不及高收入者,「貧富懸殊」指數一樣會顯示差距擴大,「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千年格言,同樣面對現代社會的考驗。

  港人熟悉的例子莫如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前的「大鍋飯」年代,大搞平均主義,「做又三十六(元人民幣月薪),不做又三十六。」結果是懶人剝削他人的工作成果,大部分人磨洋工混日子,大家生活匱乏,樣樣不方便,光顧商店食肆還要受服務員的氣。今天內地有部分人「先富起來」,有腰纏萬貫一擲千金來港吃鮑魚的富商,有窮至被騙往山西非法磚場做「現代奴工」的農民,貧富懸殊比香港還要嚴重,但大家願意回到改革開放前堅尼系數甚低的「均窮」時代嗎?

  今次統計顯示本港住戶入息中位數微跌如果細看數字,成因之一是今天大家庭遠比十年前少,一人住戶愈來愈多,連房屋署    也要興建更多小單位,應付單人申請者日增的需求,要準確回應數據,訂出有效的扶貧策略,這些細微的變化也必須留意到

  長者貧戶十年增六成

  統計處的○六年住戶收堅尼系數是零點五三三,但扣除住戶人數變化,再計入政府抽稅和派福利後,就和十年前一樣是零點四二七,這顯示政府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成果。不過,國際上通常以零點四作為貧富懸殊的警戒,政府因此不能掉以輕心,要對收入最微薄者施以援手,特別是老人家,他們是拉闊堅尼系數的最重要社群。

  統計顯示:去年月入低於四千元的長者住戶有九萬八千六百多戶,比九六年增加了接近六成。他們的收入往往是靠微薄的積蓄利息子女的孝敬,本港推行強積金    時間不長,不夠長者頤養天年,貧窮長者數目日增,在當局改善貧富差距的考慮中,必須得到優先照顧。

  

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又譯基尼指數及堅尼系數,是20世紀義大利經濟學家堅尼,根據勞倫茨曲線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

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並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這個數值被稱為「堅尼係數」或「勞倫茨係數」。如果A為零,即堅尼係數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為零則係數為1,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該係數可在零和1之間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勞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堅尼係數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勞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大,那麼堅尼係數也越大。如果稅收調節(如通過個人收入所得稅)能使收入均等化,那麼,堅尼係數即會變小。

堅尼系數的問題

  1. 沒有顯示出來在哪裡存在分配不公
  2. 國際間,並無制定堅尼系數的準則,一些問題如應否除稅項,應否剔除公共援助受益者,應否剔除非本地居民,或應否加入政府的福利,並沒有一致性,以至沒有比較的準則。

堅尼系數的區段劃分

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

  • 若低於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
  • 0.2-0.3表示比較平均;
  • 0.3-0.4表示相對合理;
  • 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
  •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主要已開發國家的堅尼指數在0.24到0.36之間,美國較高,為0.4。據美國人口調查局提供的最新數據,1973年,20%最富有的家庭收入佔美國總收入的44%;而到2002年,這一比例已經增至50%。對社會最下層的20%的家庭而言,他們的收入佔美國總收入的比例從1973年的4.2%,降至2002年的3.5%。

亞洲地區的中國和香港的堅尼係數都超過0.4,2001年以後香港甚至超過0.5,2006年竟高達0.56。成為全球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香港有不少企業家是「亞洲十大首富」,甚至是「全球十大首富」,僅李嘉誠一人即擁有超過二百億美金的資產。香港約一百萬人住在李嘉誠蓋的房子裡。

Image

Gini coefficient, income distribution by country.

   < 0.25

   0.25–0.29

   0.30–0.34

   0.35–0.39

   0.40–0.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yumie 的頭像
    iyumie

    iyumie的部落格

    iyum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