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選擇調配食物之前,先要熟悉食物的種類,結合古今中外智慧者、科學家、實踐者的認知,我們可由四個方面來認識食物的種類。簡列如下:

第一類食物:惰性、變性、悅性
第二類食物:酸性、鹼性
第三類食物:高壓力性、低壓力性
第四類食物:偏陽性收縮型、偏陰性擴張型


第一類食物──惰性、變性、悅性
飲食影響健康乃不爭之事實,但飲食還能影響心理及靈性,遠在古文明的中國及印度聖哲就有這種理念。他們對食物有極廣泛且深入的研究與生活體驗,所以把食物在身體層面的反應,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由單純地供給生理需求的傳統觀念,進展到食物對人類心靈發展的深度影響。西方科學家或現代醫學生理學家,近百年來才開始試圖了解數千年前早已成為聖哲們耳熟能詳的真理,當然還有許多的觀點,截至目前高科技文明,尚未能證實。如最常見的「大蒜」,自古以來在食物歸屬上,屬於惰性食物,因其有害身體及心靈的健康。雖然現代醫學科技研究指出,它非常神奇妙用,可以殺菌、降血壓、清除血脂肪、防癌;但大蒜能增加胃酸分泌,造成或加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卻也是不爭之事實,又大蒜的刺激性會傷害微細的組織,如使淚腺分泌增加而流眼淚,刺激鼻黏膜而流鼻涕,擾亂神經及心靈的安定性。在中國醫學裡,被列入五辛類,藥典記載:「辛、溫、有毒」。明李時珍(中國藥學之父)在其著作《本草綱目》記載:「大蒜久食傷肝損眼……今北人嗜蒜宿坑,故盲瞽最多。」唐孫思邈(又名孫真人)曰:「食蒜傷神,令人喘悸,口沫多痰,多食生蒜行房傷肝氣,令人面無色。……令人腹中生瘡、腸中腫。」因此,假使科學只是片面的事實,又如何稱為科學?每見報紙雜誌書刊,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報導,或以偏概全的說法,倘若我們本身未具備對事理洞悉的判斷智慧,所受的遺害,委實匪淺。

隨著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討,尤其近代醫學科學實驗研究顯示「食物會直接參與腦部的工作」,在物質的基礎上,發現所謂神經傳導介質(Neurotransmitter),藉著介質的化學性作用,參與心智上及生理上的功能,包括記憶、睡眠、運動的協調性、疼痛感受、心情情緒變動、學習能力,甚至有關事實真理的認知等腦部高級中樞的作用。譬如我們日常食用的大豆,其中含有豐富的卵磷質(Lecithin),這種物質主要參與記憶力的執行。又如我們選擇的食物,含有高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不完整蛋白質(即是欠缺必需胺基酸),就會使我們的腦部陷入昏昏沉沉數小時之久。為什麼呢?其間機轉乃因食用含量高的碳水化合物後,會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本身又會轉變而增加腦內部Serotonin含量增加,較多的Serotonin會讓我們呈現放鬆、安寧,甚至昏睡狀態。相對地,如果飲食中能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所謂優質蛋白質,就是含有八種必需胺基酸的食物,因為這種胺基酸不是人體內在可以生成,必須仰賴從外界攝取,故稱「必需」,食物中本質上具有必需胺基酸者,則為優質蛋白質,或稱具有高生物價值蛋白質(High Biological Value Protein),八種胺基酸其中一種稱為Tryptophan,其為Serotonin之前身,食物中南瓜子、芝麻、花生含量非常豐富,臨床上發現其可發揮安定神經、減輕焦慮、心情低潮,但卻沒有糖分過多的負擔。又食物中若含有較多的Tyrosine(此為一種非必需胺基酸)其進入腦部後,會促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形成,此腎上腺素是一種令人思考敏銳、反應靈動的神經傳導介質。我們可以靜靜地檢討我們一天所賴以生活的食物,到底是適合或違反自然律?如一天活動從早上開始,假使早餐吃白土司塗果醬、奶油,或吃高溫、高熱下回鍋油炸的煎餅、油條、蛋餅,或漢堡、火腿、香腸,喝汽水、甜果汁或飲料等高脂肪、高醣類的食品,鐵定令人在起床後不久又再度陷入昏沉當中。相反地,能夠吃一小撮綜合的堅果類(未炒,未加鹽的),其中可含有花生、南瓜子、杏仁、芝麻、葡萄乾,再配合一、二片全麥麵包或多穀類粥,或未加白糖的豆漿,或新鮮果菜汁,必可保持頭腦清晰,精神百倍,心情愉悅。其他在醫學上更深入的研究發現,如精神分裂症,與必需胺基酸之一(Arginin)攝取過多有關,又如兒童過動症、智力障礙,均可以藉著正確的飲食療法而改善。

數千年前,古印度的聖哲,已能體驗出每日所食的食物對人身心有極重要的影響。藉著他們深入的內在檢視,瞭解宇宙的自然律,他們所體悟的,猶如科學家愛因斯坦之發現:宇宙的整體表現是一種律動,其中包括能量的振動及心智的律動。在宇宙中,含有各種各類的波動,包括物質界波動(固相、液相、氣相),聲波、光波、腦波、思想波,雖有千差萬別的現象,但卻具有一種單純的型式──頻率。從巨視到微觀,所有食物也以其各自精微的律動,在不同的頻率波動中發揮其作用。當人們食用而攝取時,藉此影響人們的身體及心靈。古聖哲們長期而細膩地去體驗食物對身心波動之改變,進而將食物分成三大類,亦可奧妙地配合成三種力量,或稱三種能量(或振動),由自我小天地而擴展至整個宇宙。

第一種悅性食物──宇宙間最高的能量──優等食物
悅性食物能生成最高生命能量,其表現就是對自我的肯定、認識、自律、祥和、喜悅。這種力量特別表現在我們的心靈境界中,對宇宙人生表達出穩定、平靜、寬恕、放鬆,且不易受到外在環境之影響,能時時刻刻保存在極高的能階及心靈的高層次境界中。這類悅性食物極易消化,在體內不易堆積尿酸及毒素。古來聖哲們均有一種共識,以為食物中較好的部分是用來建造有形質的身體,而用最好最優的部分來築無形的精神心靈世界。這類理想的食物,包括所有的水果、穀類,大部份的蔬菜(除了洋蔥、蒜、蔥、韭、菇類外),豆類、堅果類,所有溫和的天然香料,及適度的綠茶、草藥均屬之。食用悅性食物者,通常都是長壽,不易衰老,保有充沛活力,不易罹患疾病。身體健康,強壯又無病痛,自然心情爽快、祥和,充滿喜悅,故名悅性食物。

第二種變性食物──變性力量──中等食物
宇宙間存在第二種力量為變性力量,力量所及會造成不安的動作及情緒。心靈上的變動,會使人傾向激動、神經質、不安定,自我無法控制及安定放鬆。變性食物就會刺激攝取者的身體及心靈產生變動,因此為了平衡我們的心情、靈性,取用此類食物,應當適可而止。否則攝食過多變性食物,會令人過份積極、憤怒、煩躁不安、恐懼、沮喪,不能控制自己動盪的心靈,進而失去鎮靜平和。屬於這類的食物如:咖啡、濃茶、強烈的調味料、泡茶、可可、巧克力、白蘿蔔、醬油、可樂、含碳酸的飲料。如咖啡含有不等量的咖啡因,茶含有單寧酸,對於體內有刺激與興奮作用,尤其是微細的腦部組織。又咖啡、濃茶、調味料,會使胃內產生大量的胃酸,引起許多疾病。因此這類食物,僅可酌量使用,才不至於使心靈受到刺激而變動不安。

第三種惰性食物──惰鈍力量──劣等食物
第三種力量為惰鈍的力量,與其他二種力量比較,更顯得遲鈍、墮落、衰退、腐敗乃至死亡。其實死亡乃發生於上述二種生命力量已軟弱無力,幾乎完全消失,而僅剩第三種力量的時刻。當第三種力量完全支配我們心靈時,我們會表現出嗜睡、昏沉、不安、缺乏生命力與開創力。攝取惰性食物之後,非常容易產生懶散、粗魯、愚笨、仇恨、昏昧、慾望難耐等情緒。身體機能上也容易出現倦怠、抵抗力、免疫力衰退,故經常容易生病。這類食物包括肉類、魚類、洋蔥、大蒜、蛋、菇類、煙、酒、味精、鴉片、大麻煙等麻醉性藥品,其他如陳舊腐敗的食物,放置太久的食物,或飲食過量,均為惰性食物。

了解三類食物對我們的影響,為了身體健康及心靈平靜,應當多吃悅性食物,少吃變性食物,完全不吃惰性食物。如果一時之間無法完全斷除,也必須有選擇性,如不宜吃雌性動物,不吃僅為正常大小四分之一或小於四分之一的魚類、動物,幼魚或懷孕的魚、動物,不應被殺害或食用。悅性食物可以助長人類身心的正向發展,建立父慈子孝,敦倫盡分的社會秩序,亦可促進自己身體的健康。

但是近代經濟富裕,飲食習慣普遍由蔬果等悅性食物轉向大量攝取肉食及精緻食品之變性及惰性食物,隨之而來的是體弱多病、仇恨憤怒、恐懼不安……,普遍存在於孩童、青少年、老人,因此罹患嚴重疾病的比率逐年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癌症、腦中風、心臟病年齡層日漸下降(所謂疾病年輕化),精神病人發病率逐年增加,醫院供不應求,監獄人滿為患,小則家庭不安,大則國家動盪,變性食物及惰性食物,對個人、家庭、社會及國家民族,負面影響之鉅,豈容忽視?試著用你自己的身心做實驗,親自去體驗,選擇吃悅性食物數日,看看有什麼奇妙的感受,我們的身體及心靈就是實驗室,相信你會發現自己的生命更充滿活力,身體更輕快,心靈更平靜、祥和,此刻正往健康之道邁進。又假設監獄、感化所、精神病院、慢性醫院、學校能普遍進行這種嘗試及飲食改革,相信一定會有始料不及的效果,事實上,這種從飲食上下手的改變策略,才是真正讓我們走向快樂、健康的人生,也才能建立一個和諧、安詳的社會。

食物類別


惰性、變性、悅性
悅性食物─最高能量─優等食物(應取)
變性食物─變動不安─中等食物(漸減)
惰性食物─惰鈍衰退─劣等食物(應捨)
酸性、鹼性
高壓力性、低壓力性
偏陽收縮性、偏陰擴張性

進餐、攝食乃英文字"Meal",此字在古老英國社會原始涵義為穀物,即是以全穀物與蔬菜所組成的食物──這種足以代表全世界各國、各民族傳統的飲食結構。譬如中國南方以米飯,北方以小麥、粟為主,北歐以燕麥、大麥、小麥為主,俄羅斯以蕎麥為主,中東以小麥、大麥為主,非洲以玉米、粟為主,中、南美洲以玉米、馬鈴薯為主,印度以米、小麥為主,日本以米飯為主。

按現代營養學之觀點分析,傳統飲食乃以五穀類為基礎,依循著各民族的地域性、風俗性而建立其各具特色的主食文化,但均不出均衡、健康之原則,因此傳統飲食能夠選擇全穀類及蔬菜為主,乃是充滿智慧且深具預防疾病的抉擇,因為按人體生理之結構及功能,顯示這種組合乃合乎天然,應乎生理的設計,吾人可從如下五個方面來進一步剖析。

  1. 牙齒結構:人類有三十二顆牙齒,其中的二十顆(六十%)用以磨碎多數含有高纖維食物,如全穀類、種子、常綠帶葉及根莖的蔬菜。
  2. 內在器官:人體內在器官對穀類、豆類、蔬菜所組成之飲食能很平穩的工作,如碳水化合物可提供穩定的熱量,不會增加胰臟過度勞動;相反的,假設飲食中含有過量的飽和脂肪、蛋白質、糖份及鹽份,器官中如肝、腎、膽囊、心臟均會過度工作而變成疲乏、衰弱及障礙,久而久之,反而消耗有機體本身的生命力,造成能量下降而衍生疾病。
  3. 腸道結構:傳統飲食富含高纖維,高纖維食物可以達到人體自我調節及清除廢物之功用;相反的,現代的摩登飲食(如美式低纖維、低渣、高油脂、高糖、高蛋白)會導致消化機能遲緩、消化不良、脹氣多、腹脹、便秘,埋藏大腸癌罹患率偏高的直接因素。
  4. 腸道內有益的菌落:倘使以全穀類為基礎的飲食,會促使腸道內有益菌落的生存;如果飲食被過多脂肪、糖類、肉類或人工化學添加劑(如食物中殘存的抗生素、農藥、防腐劑、荷爾蒙)取代時,有益菌落會死亡,取而代之者乃有害的微生物。此時可藉著攝取發酵食物(如味噌、糯米醋)或生食芽菜(含豐富酵素)活化腸內有益菌落,以改善健康狀況。
  5. 健康的血液成分:在低油脂、低糖份飲食中,血液循環較為通暢;相對的,高脂肪飲食會使血液濃稠且阻滯。過度攝取糖份會造成體質衰弱、血糖耐受不良、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對血糖調節失去自動性,終致糖尿病形成。
    食物的組成,從傳統到現代的更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傳統飲食以低壓力食物為主,現代摩登飲食多屬於高壓力食物。所謂高壓力食物即是攝食後,足以產生各式各樣生理及心理上的變動,小則輕微不適,大則如癌症或終生無法恢復之痼疾;相對的,低壓力食物則是均衡、調和,相當中庸平和之食物,亦是身心健康賴以維繫之選擇。

高壓力食物分成高脂肪、高糖份、高蛋白質、高鹽份四大類,依序介紹如下:

(1) 高脂肪類:

  • 包括乳製品、煎炸食物、脂肪含量高的肉類、堅果、火腿、香腸、奶油等。
  • 臨床上可生成不良壓力性效應──動脈血管硬化,生成過多黏液分泌,眼、耳、鼻、氣管、胃液、泌尿生殖道等經常充血且分泌物增加,終致心、肝、膽、肺、腸及生殖系統功能障礙,精神上思想及情緒會阻滯及不安感。
  • 假設減少或阻斷攝取高脂食物,必能避免以下疾病,如高血壓、各種過敏病(如皮膚、鼻炎、氣喘等)、肥胖、心臟病、糖尿病、膽、腎結石、腸胃不適、大腸等癌症。

(2) 高糖份類:

  • 包括各種甜食、精糖、蜂蜜、玉米或果糖糖漿、人工代糖(俗稱糖霜)、巧克力等。
  • 臨床上可造成血糖不平衡,胰臟過度疲乏,久則亦可波及肝、脾、腸道,對感染抗禦力減弱,情緒波變很大,經常自覺疲倦衰弱。
  • 減少高糖飲食,自然可減少低血糖的發作、糖尿病發生、歇斯底里般情緒反應、腸胃症狀及癌症發生。

(3) 高蛋白質類

  • 包括動物性肉類,尤其紅肉,如豬、牛、羊,及蛋類等。
  • 高蛋白質飲食,生成高壓力效應的樞紐──酸鹼不平衡。因為倘若所攝取的食物以動物性肉類及蛋當做蛋白質的來源,其所含的磷質通常相當高,他們歸屬在酸性食物,其所造成酸鹼不平衡之事實及毒害,相當廣泛。蛋白質攝取過度造成肝臟、腎臟過度負擔,故近十年來,醫學界大覺醒,發現為了保護及延續肝、腎功能,必須大幅度減少蛋白質的攝取,減少的標準為目前攝取量四分之一即足矣;另一大震撼為高蛋白質攝取多寡與骨質疏鬆症成正比關係,換言之,乳類製品如牛奶、起司攝取太多或動物性肉類食用過度,不但不會增加鈣質含量,強化骨質,反而會溶解骨質,消耗鈣質,因為肉類及乳製品含磷量相對地高(屬酸性食物),血液酸度增加,自然會由骨質中抽取鈣質,以維持血液中酸鹼平衡,由此可見身體吸收及利用鈣質之能力,取決於飲食中「磷」質含量而定。通常每日飲食提供一五○○毫克鈣質、八○○毫克磷質,身體即可保持鈣質的正性平衡,倘使鈣質攝取不變,但磷質增到一五○○毫克,鈣質平衡就變成負性平衡,生理自然會從骨質中溶解鈣(骨骼為儲存鈣之銀行,生化反應不平衡信號出現,就如同一張支票,馬上從銀行提「鈣」出來,供應血液需要,以維持平衡),因此食物中鈣與磷比例越高,骨質損失就愈少,骨架就愈強健,骨銀行就很充裕。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廣告,甚至有些醫護人員,營養保健從業者,依舊迷信──「多喝牛奶,多吃動物性肉類,可以避免或減少骨質疏鬆症」或「高蛋白質奶粉可預防骨質疏鬆症」,誠為愚弄大眾、不實廣告、錯誤報導及傷害健康的資訊。
  • 蛋白質攝取愈多,骨質中流失的鈣質也越多,因此若想保持骨質的硬朗,應當減少蛋白質量的攝取,並不是增加鈣的攝取。選擇適當蛋白質時,應參考鈣與磷之比例,鈣、磷比例愈低者,愈無法提供鈣質,造成負性平衡,亦是高壓力性之成因。例如鈣、磷比例,在綠色蔬菜中萵苣約為肝臟的七十倍,約為牛肉及豬肉的二十三倍,雖然萵苣本身所含鈣並不是特別高,但蔬菜的鈣質卻可被人體隨時利用,且其鈣、磷比值高,故有一比喻,依鈣、磷比值高低來檢視食物,蔬菜如摩天大樓,雞肉、牛肉如同小狗的窩一樣,天壤之別也。
  • 阻斷高蛋白質肉類的食物攝取,可避免腎結石、腎臟病、肝臟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症、乳癌、攝護腺癌,胰臟癌,亦可長壽健康。

(4) 高鹽份類

  • 鹽份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之食物,從海中生物進化成兩棲類,再到陸地生物,吾人身體體液的保存,乃靠鹽份之維繫,亦賴鹽份調節人體電解質之平衡性。鹽份雖然如此重要,但人類卻僅需要一點點鹽份即足矣。
  • 鹽份需求量,隨著人體的成長及生理狀況而有所差異,約有下列四種狀況:
    • 嬰兒期:此時期嬰兒身體擴張成長比例極快速,相對地,對於具有收縮性的鹽份需求量也極低,不要隨意給嬰兒添加含鹽之食物,會造成高壓力性毒害。
    • 青壯年期:每日需要一點鹽份以維繫心智及精神的集中。
    • 女性月經期:女性在月經前期症候群(Pre-menstral Syndrome),其症狀包括膨脹感、沉重感、水份堆積增加、情緒不安、對於甜食特別渴望,以上這些症狀出現時,可藉著減少鹽份攝取(尤其月經來潮前二週左右),以減緩症狀,月經來潮則進入收縮期,排泄多餘水份、分泌物,一切又恢復。
    • 年長期:年紀大後對於各種事物會失去興趣,精神渙散不振,可藉著低鹽飲食穩定情緒。
  • 購買鹽時應注意不要採購精製食鹽,因為缺乏稀有金屬,亦不可購買味精(含有Monosodium glutamate, MSG),其百害而無一益,應購買粗鹽、海鹽等手工製作的,因為其中含有豐富的稀有金屬,如鎂、鋅、銅、碘等。
  • 其實我們日用三餐中並沒有額外再添加食鹽之必要,因為日常食物中,各類食物均含有或多或少的鹽份,如果再添加鹽份,極易發生過量之事實。
  • 較為優質的鹽份來源,如味噌、海鹽、海中紫菜、海帶,但只要酌量添加一點即足夠。因為任何含鹽的調味品,如醬油、蕃茄醬、辣椒、黑醋等均為具有高壓力性食物。
  • 臨床上出現以下狀況,表示鹽份攝取太多,應當切斷──
    • 感覺緊張。
    • 夜間磨牙。
    • 口渴厲害。
    • 突然渴望吃甜食(平日吃太鹹故)。
    • 牙關或口腔感覺很緊,無法張開。
    • 頸背僵硬疼痛,四股沉重,或腫脹。
    • 血壓偏高,尿量減少。
    • 相反地,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反可酌量添加一點鹽份食物,此時最好取自天然食物,如味噌、豆鼓、海帶、紫菜。
    • 無法集中精神。
    • 感到極端疲倦、衰弱。
    • 極易感冒、傷風或感染。
    • 平日經常攝取過多甜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yumie 的頭像
    iyumie

    iyumie的部落格

    iyum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